历史开讲杠杆配资炒股
关于汉武帝刘彻的故事在历史上极为丰富,其中一个广为流传且具有深远影响的故事便是“推恩令”。
推恩令是汉武帝采纳谋士主父偃建议后,实施的一项削藩政策。表面上看是“推恩”,实质上是削弱诸侯王势力的巧妙手段。
汉代中央集权极强,实行嫡长子继承制,即封皇后所生的长子为太子,继承皇位。
但皇帝除了太子之外,还有其他子嗣。皇帝驾崩后,这些子弟会被封为诸侯,拥有封地,成为地方上的封君。
诸侯作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,所辖封地如同小国,自主权极高,诸侯王可以自称为王,处理本地事务,无需过多干预。
诸侯也有嫡长子,称为世子,世子将来继承诸侯王位。
展开剩余86%这一世袭制度起源于西周,目的在于确保皇族后代世代衣食无忧,汉朝在此基础上继续沿用。
对于皇帝来说,最关心的就是朝廷的稳定。只有政治安定,经济才能发展,军事实力才能增强,应对外敌入侵。
这正是世袭制的优点,全国各地诸侯都是皇族成员,理论上能为中央提供保护和支持。
然而实际情况复杂得多。虽然诸侯是皇帝的兄弟,但不一定忠心耿耿,时常各怀鬼胎。
一旦诸侯不愿顺从中央,再凭借强大的军事和经济实力,便成了中央的巨大威胁。
汉景帝时期就爆发过著名的“七王之乱”。
起因是景帝忧虑诸侯势力过于庞大,采纳御史大夫晁错建议,推行《削藩策》,强行削减楚、赵等强藩的封地。
由于措施过于激烈粗暴,不仅未达到预期效果,反倒激起了诸侯的反抗情绪。
吴王刘濞联合楚王刘戊及其他刘姓诸侯,以“清君侧”为名起兵叛乱,最终被大将周亚夫在三个月内镇压。
虽平息了叛乱,但景帝为安抚民心,还是处死了晁错。
七王之乱告一段落,但给中央与地方都带来重创。
汉初国力尚弱,且面临匈奴等外患,内忧外患交织。
诸侯不仅未成为皇帝的助力,反而是最危险的威胁,颇具讽刺意味。
七王之乱本质上是皇权与地方割据势力的冲突,景帝的胜利标志中央权威得以加强。
进入汉武帝时代,诸侯势力过大的问题依然存在。刘彻吸取前车之鉴,没有像景帝那样直接剥夺诸侯土地,而是采纳主父偃的建议,出台了“推恩令”。
“推恩令”的含义,就是赐予恩泽,看似是奖励,实则是分化削弱。
在推恩令出台前,诸侯国实行嫡长子继承制,只有嫡长子能继承王位和封地,庶子只能获得有限的生活费保障,没有封地和权力。
中央虽同样实行嫡长子继承,但皇子们各自拥有封地。
历代皇帝对兄弟众多导致分家产头疼,但作为父亲,也希望每个儿子生活无忧。
推恩令正是利用了这一点,规定嫡长子继续继承诸侯王位,但其他子弟也可以在诸侯领地内获得分封,成为小藩王。
诸侯领地由大分化为小,越分越细,形成郡县制,逐渐削弱诸侯整体实力。
如此一来,即使诸侯怀有叛乱念头,也难以联合众多分散的兄弟共同造反。
推恩令能够推行顺利,与当时社会环境密切相关。
古代无一夫一妻制限制,贵族家庭子女众多。作为家长,藩王自然要照顾到每个孩子,至少表面公平。
以往嫡长子继承制下,庶子虽心有不甘,却无权抗争。
推恩令实施后,庶子也有了继承土地的权利,藩王即使不满,也难以反对,因为这是为了子孙后代着想。
且藩王内心未必对嫡长子完全满意,庶子中也有可能是自己更喜爱的子嗣。
此法赋予藩王更多分配权利,可以倾向自己偏爱的子女分封更好的土地。
不过大家心知肚明,推恩令的本质是削弱诸侯权力,方式温和,未直接剥夺现有权益,也不激怒诸侯。
庶子的权益得到保障,支持者众多,若诸侯反对,首先受损的反而是自己的儿子们。
封建大家庭讲求内部和谐,庶子们在无权状态下还能维持和平,是因为他们无可期待。
推恩令一出,庶子们对未来充满期望,再回到过去的心态难以实现。
藩王虽然心中有怨,但经过深思熟虑,最终接受了这一政策。
其中最大损失者恐怕是现任嫡长子,原本独享继承权,如今需与兄弟们分割土地,难免心生不满。
从推恩令的设计看,破解此法唯有一条:诸侯王只生一子,且确保孩子健康聪慧,能继承并治理好领地。
然而这在当时条件下几乎不可能实现,古代生活条件艰苦,皇子存活率极低。
生育众多子女是为了确保有优良后代延续家族基因。
即使生得优秀,也不能保证每代都如此,这正是推恩令难以破解的原因。
推恩令真正高明之处,在于利用人性的弱点,打着为家族着想的旗号,让人无法拒绝。
且此计谋带有人性化的温和色彩,没有过度贪婪,只是让土地合理分配给子孙后代,没有直接剥夺诸侯所有权。
纵使后世评价其高明,核心仍是为了自保而非杀戮。
大多数历史计谋多带阴险狠辣,往往为达目的不择手段。
有的是披着人皮的狼,先赢得信任再置对方于死地;有的硬碰硬,直接对抗;有的打心理战,让对方主动屈服。
不惜道德沦丧,众叛亲离,演绎残酷无情。
而推恩令的温和与合理,使诸侯难以拒绝,即使最吃亏的嫡长子,未来依旧是最高统治者。
没有将人逼入绝境,也未让人有过度亏损感,这正是它成功推行的关键。
至少诸侯没有理由为分家产而揭竿起义。
由此可见,最高明的计谋不必极度复杂,也不必刀刀见血,只要懂得换位思考,合理兼顾双方利益,便能轻松成功。
这一策略不仅适用于古代,同样适合现代管理,但可惜愿意采纳的人不多,因为人性本贪婪,难以满足。
若推恩令大幅损害诸侯利益,他们也会如景帝时期那般直接反抗,绝不会无条件服从中央。
因此,推恩令真正高明之处在于“不贪”,不在于无法破解,而在于无须强制接受,而是诸侯自愿服从。
参考文献:
《史记·平津侯主父列传》
《史记·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》杠杆配资炒股
发布于:天津市联丰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